专访南开大学原新:应当从现在开始重视人口数量负增长和人口结构性变化

2023-03-29 10:11:15    来源:21经济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嘉意 实习生 陈婧 北京报道

202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现负值,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4.9%,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同时,《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93岁提至78.2岁。

近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加速。个人层面,“快老慢富”带来的经济压力、社会适老化程度不足带来的生活压力及健康问题都将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社会层面,由人口结构转变引发的家庭代际冲突、社会资源分配、民生发展转型等问题将也逐步凸显。


【资料图】

“看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交汇,一定要关注阶段性。人口学告诉我们,人口负增长与人口老龄化就是人口发展规律形成的人口现象,其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才会形成问题,人口现象演变为人口问题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人口现象一旦升级为人口问题,治理难度将大大提高。对人口问题的判断必须超前,我们应当从现在开始重视人口数量负增长和人口结构性变化。”

《21世纪》:我们现在谈论的“数字鸿沟”、“数字隔离”现象会继续困扰未来的老年人吗?

原新:不妨用更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随着代际转换,人们使用数字化智能设备的能力不断增强,“数字鸿沟”持续缩小,其实智能化设备对当代60岁左右的初老老年人而言已是生活必需品。但数字设备的更新速度太快了,还会有新的“数字隔离”出现,“鸿沟”不可能被完全弭平。

未来,随着老年人从社会的“边缘”走向“c位”,社会问题亦会随之出现。

一是家庭间代际矛盾或更加突出。中国现有2亿多独生子女父母未来将进入老年期。2020年,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为2.62个人,76%以上的家庭只有1-3个人,86%以上的家庭只有1-2代人,伴随预期寿命的延长,四代甚至五代同存在一个时间段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但是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未来,家庭养老负担将持续加重,大家庭的代际养老矛盾有可能外化,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和需求将持续加大。

二是社会层面公共资源的分配变化。当前,我国约3.7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1位老年人,到2050年相关数字将变为1.3,潜在供养者与被供养者的关系日趋紧张。若将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的关系理解为潜在的养老金的缴费者和领取者、潜在的养老服务的供给者和接受者,这一比例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公共资源的分配。

三是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对养老保障公共政策造成压力。长寿风险、疾病风险、失能风险,甚至贫困风险均在不断累加,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带来挑战。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正在加紧完善中,政府基本养老金基本做到全覆盖,职业年金还在路上,个人养老金账户刚开始推行;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仍在试点,尚未健全。

四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远高于城镇。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远超老年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老年人口被留在农村,形成人口老龄化“城乡倒挂现象”。2020年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23.8%,城镇仅为有15.8%,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8个百分点,农村率先步入中度老龄社会,形成农村早老、农村快老、农村更高情形。但是,因为农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准备、基础设施准备、养老制度准备以及人力资源准备都远远不如城镇。这样无形当中对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的养老形成了新的问题。

我认为,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中,怎么强调农村养老问题、增加农村元素都不过分。

《21世纪》:在老龄化进程中,还有哪些群体需要被更多地重视和关注?

原新:最需要被重视正是上述问题中涉及的几个群体,因为他们的社会福利制度与生活情况可能存在不对称。

比如新市民问题,数以亿计的人口众多的流动人口群体,他们居住在城镇中,但对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却是农村的,这就是一个不对称;再比如灵活就业人群,他们不被要求强制缴纳社会养老保障金,老去后可能没有相应保障金可供领取,再有农村居民的养老金缴费率和替代率都很低……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国家在制度设计层面力图弥合的问题。

《21世纪》:对“80后”、“90后”养老规划有何建议?

原新:从人口学的角度分析,“80后”、“90后”有两大特征:一是多数为独生子女,二是平均寿命比父辈更长。基本家庭结构上,一对独生子女结婚后可能面临的是“n+421”家庭结构,1是孩子、2是家长、4是双方的父母长辈、n是可能还在世的长辈父母。长寿化的社会中,家庭结构不断小型化和简约化,年轻一代的赡养压力持续显现。

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科技在不断进步、智能化经济持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压力也更大。为此,年轻人还是需要有终身学习的计划,通过提升个人能力来克服危机。未来,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企业也会需要更有经验的员工。

我始终希望年轻人保持三个观念:一是做好长期主义、全生命周期的长寿准备。在经济上、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要为未来的长寿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强调个人是养老计划的第一责任人。三是寻求就业是最好的养老保障。因为就业意味着进入养老保险体系的保障范围,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这里我推荐《老有所养》这本书。书中,作家依照西方国家的过往的养老经验总结出了构建安全且有保障的退休规划的7步。

一是自知之明,即对退休后的收入有了解、对退休后的生活有预期;二是尽己所能,即知道自己能为预期的老年生活做些什么,包括养老金投入及养老金增值部分是正是负;三是知己知彼,计算养老金收入缺口,从你的期望税后退休收入对应的税前总提款中,减去税前已年金化的预期收入,了解未来养老金的缺口在哪,需求和准备有没有差距;四和五是拾遗补缺,评估自己的养老计划是否具备可持续性,未雨绸缪,综合筹划老年生活的前景;六是计算预期财务遗产,明确你想留下多少财务遗产;七是运用产品组合年金化养老资产,将合适比例的养老资产配置到3类可行的产品组合之中。

总地来说,《老有所养》这本书提示我们,如果退休后没有来源于真实的养老金计划的收入,需要确保有所行动以获取一些真实的养老金收入。一定要在挣钱的年龄段为不挣钱的老年期做充足的准备。

同时,年轻人还应该善于综合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个人的力量,形成养老准备的合力,尤其是增强个人自我养老的能力。此外,健康同样,老年期健康是终身的健康素养和行为的结果,一定要从青中年时代就要开始关注健康。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